堂号
堂号
1

堂号

实际上是祠堂名号,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,标志着血缘、历史和荣誉。堂号出现最多的是在祠堂,通常还伴有堂联。此外,也还出现在家谱、神主或墓碑之上。家族祠堂使用堂号起源于何时,已不可考。但堂号的来源,还是能够依稀辨别出,大致可以上溯到上古的氏族公社时期,每一个氏族大多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徽号。近一点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的文人以堂命名的室名、书斋名和对郡望的推崇。从现有文献看,唐代文人为抒发情怀、展示情趣而喜欢选取若干文字,加上堂字,以作为室名或斋名。这在中唐以后, 成为一时风尚,其中著名的有杜牧的“碧澜堂”、元载的“元晖堂”、裴度的“ 绿野堂”等。宋代更是普遍,据陈乃乾《室名别号索引》记载,宋人使用堂字的室名就有数百个,这其中,有不少就直接被后世作为家族堂号使用,如尤袤“遂初堂”等。在唐代,文人好标郡望,成为一时时尚。郡望也称地望、族望, 以致有“爵位不如族望”的说法。曾有位名叫李稹的,官至怀州刺史,在给人写信时,也只称陇西李稹而不称官衔。更有甚者,韩愈的家乡据今人考证为河阳( 今河南孟县),但仍自称昌黎,因为这是郡望。郡望也是后世各宗族所标堂号的主要来源。

堂号中所使用的郡望,实际上是郡名或郡号,如果严格地 考察一下,就会发现,这些郡号除了有相当部分是郡名之外, 其中亦搀杂有诸如诸侯国名以及府、州、县名。郡是秦、汉时 期行政建制。古人郡望意识的高涨在很大程度上与政治因素 有关。郡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:一为发祥之郡,一为望出 之郡。早在汉代,实行郡国察举,曹魏之后,通行九品中正制, 晋代的郡公郡伯制,都以郡中豪门大姓作为选官用人的标准。传袭日久,势必族大势盛,这样一来,就形成了一些地区成了 某些姓氏或家族的发祥地。古人好古,沿用旧名,即郡名,这 就是发祥之郡的郡号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一些姓氏或家族从 发祥地迁至他郡,历经传衍,又成为该郡的望族巨室,这些郡 于是就成了该姓氏或家族的望出之郡。当然,也有后人不明, 误将发祥地混同望出地。发祥之郡与望出之郡,合称为郡望。郡望的普遍流行,是在北朝时期。北魏孝文帝改革,推行汉化,令胡人改姓汉姓,鼓励胡、汉通婚。与此相对应,留居北方的一些中原士族,大多撰修家谱,标明郡号,以有别于异族而自高身份。到了北齐时期,凡是自认为家族高贵,或为当地人推许的各类家族,也都自标郡望,目的是“望以别族”,以郡望来区别他族。到了隋唐,此风一发而不可止。隋唐之后,人口繁衍加快,年久族盛人多,因故迁徙流离,为不忘本源,永记世系,那些自认为名门望族之后的后人们大多都在姓氏之前冠以郡望。如题于祠堂之上,则就成了堂号。

堂号的命名大致有两大类型:一为有明显的姓氏特征,另 一为没有明显的姓氏特征,两者之中,以有姓氏特征者为最多。在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中,使用郡望是最普遍的。而郡望堂号又分为使用发祥之郡的郡名和使用望出之郡的郡名两种,有时这二者不太好区分,但对于一些较为明显的,我们还是可以看出。如李氏“ 陇西堂”、王氏“ 太原堂”,杨氏“ 弘农堂”、徐氏“ 东海堂”、刘氏“ 彭城堂”、萧氏“ 兰陵堂”、何氏“ 庐江堂”、姜氏“ 天水堂”、戈氏“ 临海堂”、陶氏“ 济阳堂”、伏氏“ 济南堂”、柳氏“ 河东堂”、赵氏“ 天水堂”、黄氏“ 江夏堂”、周氏“汝南堂”等,都是使用发祥之郡的郡名,而黄氏“上谷堂”、王 氏“ 山阳堂”、刘氏“ 弘农堂”、周氏“ 河南堂”、赵氏“ 金城堂”、徐氏“高平堂”等,虽也是郡名,但都是望出之郡,就连知名度最高的王氏“琅 堂”,也是望出之郡。有时一个姓氏并不止一个发祥之地,如伏氏还有“ 太原堂”,萧氏亦有“ 广陵堂”,徐氏的望出地堂号就有“ 东莞堂”“、高平堂”“、琅琊堂 ”、濮阳堂”等等,其他一些大姓,如王、刘、黄、周等则更多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。
取消